首 页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最新成果  
阐明了甲型流感病毒北美毒株的分子特征,提出了甲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
发布时间:2009-08-12 |

在流感的预警方面,阐明了甲型流感病毒北美毒株的分子特征,提出了甲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但对金刚烷胺类药物具有抗性,为我国政府决策部门采取甲型流感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9年3月以来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是继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又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共1551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死亡115例,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恐慌。了解病毒分子特征,认识病原体,对如何防控是非常必要。因此,对甲型流感病毒北美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蛋白氨基酸序列、糖基化位点及抗药性位点分析,发现流行的北美毒株同源性非常相近,且具有4个显著特征:①不具有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性;②对人具有很高的亲和力;③对人具有较低的致病力;④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如达菲)敏感,但对金刚烷胺类药物具有抗性。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09年54卷第13期的科学通报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3): 2179-2192)。

  又对甲型流感爆发以来H1N1病毒所有片段进行了选择压力分析,结果发现除NS片段外其余7个片段的编码区都呈现明显的负选择压力,表明它们对人是比较适应的。NS片段是流感病毒的最小片段,其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分析发现NS1片段也呈现负选择压力,而NS2片段则在流感刚刚爆发的4月呈现出明显的正选择压力,因此认为NS片段极有可能在以前感染人H1N1病毒中从未出现过,在2009H1N1病毒中出现对于甲型流感进入人体并导致疫情爆发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另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于2009年8月的病毒NS2片段再次表现出明显的正选择压力,这与一般的病毒跨宿主传播的遗传进化理论不符,对于这一奇怪现象,认为这与7月份以后甲流病毒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急速扩大有关系,病毒接触到的群体数量、群体多样性都大为增加,因此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再一次受到了正选择压力,进一步表明NS片段是2009年前后重组到人流感病毒基因组的可能性。NS片段的遗传突变网络分析,甲型流感病毒自四月份出现以来,就以两个基础的突变型(G1型,123V 和G2型,123 I)为原点进行进化,这个变异的位点处于NS1的编码区。出现这一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病毒最初传播到人宿主时就是以两个突变型的形式先后传入的,该突变可能在甲流未传入人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因为这两个基本突变性出现的时间都非常早,同时又分别都有大量的感染群体和后期进化毒株的出现;二是病毒先以G1或G2中的一种进入人体,而后另外一种由原始突变型进化而来,但显然该位点的突变使病毒获得了明显的感染传播优势,在短期内形成了庞大感染群体。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2013, 8(2): e56201)上。

  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揭示了北美流感毒株是一个来源于不同宿主、不同地域的重组株,而且这些病毒虽然对人具有明显的亲和性,但对人具有较低的致病力,同时病毒虽然具有抗金刚烷胺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但仍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NS片段表明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是以两个基础病毒株进行传播和进化。该研究的科学意义:提出甲型流感流行是可防可控可治,将这些结果作为政府建议提交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并被采纳,为我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甲流疫情、消除人们心理恐慌和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邮编:100101